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照明知识
公司动态 媒体关注 照明知识

夜景照明光减量的视点

发布日期:2013-11-14

   城市中多余的光量产生的光害不仅干扰了夜天空的宁静,给天文观测带来不便,同时还对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造成能源消耗的增加,间接地加剧了地球的温暖化。作为主要以观赏为目的的夜景照明,建设的前提和方向是否正确,审美取向如何,值得探讨。假如说美学认识上出了问题,需要从景观的美的法则上根本扭转。

  一、景观的美学传统

  中国的国画很能代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宋元山水、明清文人画等。典型的特点是画面的省略和用大量留白作为背景。还有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或主体都占画面的比重很小,即背景大于主景的表现法。如一幅墨荷图,大面积的荷叶是墨泼上去的,精心勾勒的只有很小部分的荷花。量一下画面主体和衬托(背景)的比例,大多不超过3:10.如此的实例很多,这是传统审美中对主次关系的态度。再看明暗关系,让我们举西洋画为例。有代表性的是伦勃朗的油画,光线只集中在人脸的局部,其他部分大多隐于黑暗中。不妨也看一下明暗的比例关系,也是不过3:10.

  二、灯光的传统审美意识

  灯光的传统审美趣味源于电灯发明前。相当一段历史时期,统治者是不允许老百姓外出的,夜晚要宵禁,因此夜间街道上没有固定灯光存在,只有巡夜的手中的提灯。历史上。有光的状态都是与直接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灯光夜景是生活景观的副产品。如对于渔家灯火的生活趣味和万家灯火的城市生活状态,文人墨客皆有描述。中国人的节日中有观灯的灯节,观灯是一项临时活动,灯也是临时准备的,观灯也观灯具造型,观灯是在局部区域内进行的,这种节日灯光不会对日常生活景观产生影响,也未形成夜景。但是,观灯节日的存在,说明了人们对灯光及其形式的热爱。

  三、近代灯光的革命性突破与彰显的心态

  近代,电灯的发明可以说是给城市夜间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此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欧美都表现出对灯光的狂热和对不夜城的追求。如作为视觉中心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的灯光的投射,街道亮化的光塔构想,出发点就是要彰显灯光技术,讴歌夜的美丽,实现广大民众对夜生活的享受。1889年及1990年的万国博览会除建筑展示外可以说是对灯光的礼赞,都市生活由此开始向夜间不断延伸。包括印象派画家梵高(夜间的露天咖啡),德加(咖啡厅内的妇人们)以阳光下景致为主体的大师们也开始描绘夜景下的题材了,意大利未来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巴拉就曾以街灯为题材作画寓意电气化时代的辉煌。因此城市中电气照明的出现与繁荣的夜景象并不是以传统的生活和审美为出发点的。城市博览会的盛行,影响了日常生活的状态,非日常的展示灯光,出现在了城市日常生活中。

  四、城市光容量问题

  城市空气污染始于工业污染,近年来日趋严重的光污染问题又是和空气污染密切相关的。天空的尘埃成了城市中的光在空中的载体,形成光雾,改变了蔚蓝天空的本来观感。于是灯光与自然景观的平衡发生了矛盾,我们说这是城市用光超出了城市整体环境光容量的限度。这是人类赞美电灯改变夜晚的神奇力量而产生的副作用。就像城市环境的人口容量一样,超出了限度,生活质量就会下降直至无法生存。解决的结果只能从减量上做文章,认识上应该回归到景观的基本美学要求上来。如今欧美开始回归理性了,夜景也不再是大面积的狂热,中国的亮化运动仍然如火如荼。究竟热闹到何等程度说穿了也是个量的问题,不妨定义为城市光容量。对于暗天空保护而言,就是城市所有向上光通量的总量的限度。天空亮度的允许值的测定及确定比较难,相信有学者会有研究。当然,一个城市的灯光的总光通量(容量)应该在多少以下,要确定就更难了。大家知道,城市的用水量是能确定的,用电量也是可以确定的。美国有区域能量密度限定的法规,单独的建筑物有能量密度的标准(中国在室内照明标准已引入执行)。关于城市总体室外光容量的确定,目前未看到相关的概念提出及研究成果,不过是很关键的课题。

 

相关文章:

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构想

2.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可持续发展